抗疫一线 最美“逆行”——记毕节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挂职)付红英

发布时间:2021-05-20 作者:


付红英,女,汉族,1966年9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贵州省人民医院外一片区护士长、主任护师,2019年7月挂职任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她政治坚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特长,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及管理经验,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在获得毕节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荣誉表彰面前,她却十分淡定地说:“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我只是做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荣誉证书


砌好疫情防控“堡垒”

2020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斗的号角一吹响,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响应、“逆行”而上,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狙击战中,付红英便是其中的一名“抗疫战士”。

对付红英来说,这样的“逆行”并不是第一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任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的付红英就主动请缨,成为了贵州省第一批赶赴地震灾区的医疗队成员之一。而今,面对来势汹汹的肺炎疫情和异常严峻的防控形势,付红英再次毅然选择“最美逆行”。

根据组织安排,付红英于20197月挂职任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付红英很少抽出时间回贵阳陪伴家人,原计划大年三十前一天晚赶回贵阳与家人过个春节,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揪着她的心。

“我要留下来,与毕节市第一人医院的团队并肩战斗”——这是付红英作为一名帮扶专家和一名挂职干部的第一反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付红英的选择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从一名“挂职干部”变成了一名“抗疫战士”。

不当“看客”,冲在防疫一线——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及管理经验,当好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党政主要领导的“参谋”、“助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好疫情的防控准备。

为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的就诊流程,她指导完成了对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预检分诊室的改建,将预检分诊独立于门诊大厅外;严格按照隔离病房三区三通道设置要求,规范流程、制度、标识,进行发热病房的改建。并就护理工作进行紧急安排,启动了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调配预案,保证护理质量安全,从医院各科室抽派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护士到发热门诊工作,配置发热门诊护士长1人。由于安排及时,环境布局合理、流程科学,医护人员防护到位,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通过省、市级专家组检查,成为全省仅4家合格的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之一。


在预检分诊督导检查


“神速的80分钟”——为贯彻落实好省、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会议相关精神,提高医院发热患者的接诊能力,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决定将肾病风湿血液内科病房搬迁至口腔科。2月1日19时30分许,付红英紧急召集全院护士长协助肾病风湿血液内科进行病房搬迁,并将肾病风湿血液内科病房改造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隔离备用病房。为确保在院患者的安全转运,在护理部的协同下,她对转运工作做了周密安排,仅仅用了80分钟时间,便将肾内科33个病人(含15个重病病人)、仪器设备及药品物品安全转移到了口腔科病房。改造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隔离备用病房有15个病房供疑似患者使用,而整个搬迁过程,为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

“疫”线书写初心使命

作为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办公室主任及发热门诊、留观病区、隔离病房、门诊及预检分诊、急诊内儿科管理组组长,付红英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疫情防控部署要求,总是冲锋在前。每天来得最早,走得很晚,第一时间奔赴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与医护人员站在一起、冲在一线、干在一处,深入一线进行督导检查,特别对各级人员的防护尽心尽力,几乎把办公室搬到了发热门诊,常常加班到深夜。

疫情期间,她多次与省内院感专家沟通协商,完善相关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设发热门诊,加强院感控制,先后督导检查重点部门防控工作12次,全院护理单元防控工作4次,包括感控措施的落实、护理人员个人防护、病区消毒隔离、消毒液的规范配置及使用、人力资源调配及排班情况等。指导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知识培训,对重点部门护理人员及梯队后备组进行个人防护培训,2次对重点部门护理人员培训52人(次),对全院护理人员培训746人(次),对驰援武汉护理人员培训9人(次),培训梯队后备护理人员60人(次)。从发热病房的改建到护理人员的调配,从医护人员的防护到发热患者的救治,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却洒下了付红英辛勤的汗水,离不开她忙碌的身影。


在隔离病房督导检查


“发热门诊、留观病区、隔离病房、门诊及预检分诊虽然都是离病毒最近、最危险的区域,但我没有感觉到畏惧,也没有感觉到辛苦。因为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作为一名党员,这是我的责任,在疫情面前,尽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多做点,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在抗疫的路上,付红英积极发挥护理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共产党员使命担当,推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中,付红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真情为民服务患者

“疫”情面前,付红英是一名“抗疫战士”,在业务上,付红英更是一位敢于创新的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真情服务于患者,被誉为“疗伤卫士”。

自2005年以来,付红英率先在贵州省内开展了系统规范的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指导及针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有效地治疗护理,帮助患者重建了膀胱功能,降低了脊髓损伤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并使残留的肢体功能得以部分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10年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国际伤口治疗师,并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开设了贵州省首个伤口治疗专家门诊。在付红英的带领下,伤口治疗团队利用先进的“湿性愈合”技术,为众多的伤口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治疗,并将服务延伸至社区,为大量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保住了肢体,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由于慢伤及淋巴水肿病患逐年增加,为了学科更好的发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2018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将原有的门诊换药室合并给了骨科伤口治疗中心,真正实现创面治疗的医护一体建设。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伤口/淋巴水肿治疗中心,年门诊接待量3万人(次),2011年至今该中心已治疗患者伤口近10万余人(次),为患者保肢5000余条,治疗淋巴水肿400余人(次),收到患者赠送锦旗90余面。经过多年的建设,伤口护理团队在付红英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技术力量雄厚、服务能力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的的专科护理队伍。


伤口造口治疗


作为省内知名的伤口及淋巴水肿治疗专家,付红英把真情服务好患者作为响应到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光注重业务上的精益求精,更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参与指导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压疮管理,疑难伤口的处理及院内外会诊。近年来,共治疗各种复杂、疑难伤口患者达3万例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院内外会诊量达2千余(次)。为提高全省伤口护理专业队伍素质,定期举办伤口专科护理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伤口专家来黔授课,创建贵州省伤口微信群平台,进行远程伤口会诊及伤口治疗知识的传播,为省内各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伤口治疗人员,拓宽了护士的从业领域,推动及提升了全省医院创面治疗及护理能力,为全省专科护士培养做出了贡献。为提高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规范培养伤口专科人才,促进全省创面治疗工作的开展,付红英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理论及技术,2017年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建立成“贵州中—德ICW伤口管理联盟培训基地”并任基地负责人,2018年与国际公认的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学校合作,在黔建设我国第二所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学校同时任该校校长,基地与学校建成以来,已规范培养国际伤口治疗师40余名,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56名,为全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伤口专科护士及淋巴水肿治疗人才,为进一步规范培养伤口、淋巴水肿专科护士奠定了基础。

“患者往往承受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他们把自己最软弱最难看的一面给我们看,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任,我们只有做得更好,让他们感到亲人般的温暖,他们才会有信心和我们一起面对。”,如果把医院比喻成一个战场的话,那付红英就是一个扮演不同角色的特种军人及优秀的管理者,作为贵州省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帮扶队员,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付红英在这个重要又特殊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和奋斗着。

在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付红英亲力亲为,对年轻的伤口治疗师倾囊相授,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和深沉的爱抚慰着患者受创的身心,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使患者真切感受到了“家门口”的优质伤口治疗与护理。2020年9月,在医院举办了第三期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班,为当地带去了伤口治疗的先进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医院创面治疗及护理的发展。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灾难来临时,总要有人去面对,无论何时,我都愿意去做那个逆行者。”这就是付红英,一位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最美“逆行者”。

[审稿:付红英  核稿:周文波  责编:刘家琨]